公告
临清信息港(http://www.lq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临清新闻资讯 » 百科人文 » 正文

临清流传的歇后语

发布时间:2017-01-21 15:45:38
核心提示:  锅市马市两市(事)    锅市、马市是临清两个相连的古街名。明代时,锅市是专卖铁锅的市场,马市是专卖马匹的市场。这里
   锅市马市——两市(事)
  
  锅市、马市是临清两个相连的古街名。明代时,锅市是专卖铁锅的市场,马市是专卖马匹的市场。这里借“市”谐音“事”,形容某些事情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大西门贴告示——谁吃谁饱
  
  清末,临清境内因旱成灾,庄稼歉收,老百姓忍饥挨饿。临清信息港Lqxxg.cn 据消息人士 当地的慈善机构向临清的地主大户和大商人募敛粮食,用大锅熬成稀粥后分片分点施粥。当时,临清大西门也是个施粥点,因粥少人多担心分不过来,便在州衙张贴告示,规定到此点领粥的人只许个人吃,不许带回家去,违犯者送衙门严办。此语用来形容那些自扫门前雪,不管闲事的人。
  
  尚店过去——贾(假)牌
  
  尚店和贾牌是临清城南两个相邻的村庄,走过尚店村不远就是贾牌村。此语以“贾”与“假”同音,形容某些东西货不真价不实,假冒名牌。
  
  牛市口拐弯——香巷儿
  
  牛市口和香巷是临清的两个街名,从牛市口走过一拐就到了香巷街。在临清方言中,“香巷儿”和“香下儿”同音,以此来形容吃得开的人或事物。
  
  御史巷儿的锅饼——吃不透
  
  临清御史巷东头路南有一家锅饼铺,烤制发面锅饼。烤炉置有两层炭火,锅饼的两面同时受热。这样尽管饼很厚,但却烤得熟透香酥,尤其受体力劳动者喜爱。因饼厚一口咬不透,故形成了这样一个歇后语,用来形容对某事不甚了解,拿不准。
  
  王四辈的牛肉——有个烂劲儿
  
  王四辈是回民,在临清观音堂路南开设牛肉铺。他煮的牛肉又烂又香,从远处就能闻到肉的香味,是临清名吃之一。“有个烂劲儿”形容某种事物杂乱不堪。
  
  这些歇后语在临清流传近千年
  
  下渡口王家的焖饼——利利亮亮
  
  从前,一王姓人家在临清下渡口街路东开了一家小饭馆,专做焖饼。无论肉焖、菜焖、鸡蛋焖,都味道好,油水大,焖的饼条利利亮亮,从不粘连。此语用来形容某人办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
  
  武德奎的肉饼——好吃不贵
  
  武德奎过去在临清考棚街路南开设“宝盛居”、“天津馆”餐馆,他做的肉饼很出名。饼皮先用油炸过,饼内不但肉馅鲜美,而且上面还附有一层嫩黄的鸡蛋,外焦里嫩。这肉饼不但一看就惹人食欲,而且价格低,分量足。此语用来形容经济实惠的东西。
  
  这些歇后语在临清流传近千年
  
  徐小米的煎包——油水大
  
  徐小米,本名徐学敏,“小米”是临清方言的变音。过去他在临清考棚街路南开包子铺,颇有名气。由于他的包子油多味美,成为临清名小吃之一。现多用来形容做某种生意利润高,或做某事有利可图。
  
  临清的蓼花——虚蛋
  
  蓼花是临清特产,系以上等江米为主要原料的糕点。其因膨胀而大如不规则的乒乓球,看起来五颜六色,吃起来稣甜可口。1斤重的蓼花,装在袋子里显得非常多(俗称“胀堆”),很受儿童的喜爱。此语用来形容说话办事虚伪不实在的人,寓有贬意。
  
  剃头的扁担——不长
  
  旧时临清的剃头业,除了有固定地点的店铺,还有不少挑担的流动匠人。他们用的扁担不足三尺,前挑脸盆水柜,架子上挂着背刀布;后挑一个小坐柜,但坐柜的拴绳不能到头,要留出一点扁担头来,以便给过路的和尚代挑经包袱。
  
  别看这块背刀布不起眼,却大有来头。清初,顺治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强制汉族人一律剃发留辫,如不从则砍头示众,并把这一权力下放到剃头匠人身上,每个剃头挑子前都悬挂一黄布条,上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师傅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来实现圣上的旨意。大清王朝局势稳定之后,那条黄布就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而演变成背刀布了。此语用来形容那些昙花一现的事物。
  
  吕寨的蛤蟆——闭气
  
  临清吕寨村(今属临西县)南有一戏楼,其东有一水坑,坑中的青蛙从来不叫。如果把在别处鸣叫正欢的青蛙捉来,放入其中,就马上也不会叫了。此语用来形容有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憋在肚里不说而独自生闷气,或办了坏事被别人揭穿而哑口无言、狼狈不堪。
  
  汪六爷看呈子——要小子的劲啦
  
  从前,临清头闸口有个开澡堂的掌柜叫汪六爷。他瞎字不识,却总爱假装斯文,常常在别人面前之乎者也胡云一通。有些人不摸底细,还以为他很有学问。有一天,一个人被人告发,拿着对方的呈子到澡堂求汪六爷给念念。汪六爷接过呈子,仿佛很认真的看了两遍,然后一脸惊讶地说:“你这个呈子可要了小子的劲了!”那人忙说:“汪六爷,您搞错了,这是人家告我哩!”汪六爷忙改口说:“我说的就是要了你小子的劲了!”那人又发觉汪六爷把呈子反拿着,就提醒汪六爷把呈子拿倒了。汪六爷却说:“不错!我是让你看哩!”此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孟豁子照镜子——一对孬种
  
  临清岗楼村,有个地主叫孟百顷。他中年时才得了个兔唇儿子。尽管儿子长得极丑,孟百顷却一味娇惯,以致长大后无恶不作,人送这个“孬种”绰号“孟豁子”。平日他到河东饭馆吃包子,是光吃馅不吃皮。店内有个跑堂的伙计是个有心人,见此情景,料他日后没有好下场,便将他平时扔掉的包子皮都晒干收放起来。十几年后,孟豁子果真把家产花了个片瓦无存,又身无一技,只好当了叫花子。一天走到过去常来吃包子的饭馆门口。那个跑堂的伙计看见,就把存放的包子皮拿出来,抓了一把给他吃。孟豁子连声道谢。伙计这才告诉他这是他自己过去扔掉的包子皮。孟豁子听后又愧又恨,不久就饿死了。此语用来形容两个同样坏的人。
  
  王二麻子的书——白说一回
  
  王二麻子是临清人,名叫王桐轩,因脸上有麻子而得此绰号。此人善诙谐,颇有口才。少年时他投到一个油漆匠手下当学徒。有一天,他跟师傅一起去干活,路过一个土地庙。他故作不知地问师傅:“这是什么庙?”师傅答:“是土地庙。”他又问:“里面供的什么神?”师傅不耐烦地回答:“土地爷!”他连忙应道:“噢,原来是‘徒弟爷’呀!”就这样不知不觉沾了师傅一个便宜。
  
  每年一到春节或四月会时,王二麻子就头戴演戏用的顶翎,身穿官服,足蹬朝靴,颤颤巍巍、神气十足地坐在两个人抬的长扁担上扮演杠官。走到某大店铺门口,王二麻子就大喝一声:“落轿!”抬扁担的人就蹲下身子让他跳下来。这时就有一个扮差人的拿根铁火棍插在地上,让他坐上去。扮告状人的接着走向前高声喊道:“青天大老爷在上,小人冤枉!”王二麻子问道:“你有什么冤情?状告何人?”这时如在酒店前,告状人就告酒里掺水;如在盐店前,就告盐里掺面汤;如在粮店前,就告大米里掺砂子;如在杂货店前,就告干虾里掺豆饼……。“判官”也会随机应变,进行发落和判决。就这样,把市面上那些奸商市侩们掺糠使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买空卖空等卑劣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无遗,说出了被坑害者的心里话,引得围观者捧腹大笑,而那些奸商们却羞得无地自容。
  
  平常日子,不管王桐轩走到哪里,总有许多人围住他,要他说快板,说山东快书和数来宝、太平词等。他也有求必应,张口就说。听众听他说完,就哈哈笑着一哄而散。此语用来形容做义务工作。
  
  王二奶奶走火鏊子——再送一趟
  
  从前,临清东梯子街有个叫凤的姑娘,长得人才出众,性情刚烈。临清知州王糊涂的妻侄“花花太岁”相中了他,三番五次托人提亲。凤姑娘一家对这恶少嗤之以鼻,一口回绝了。不久,凤姑娘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人家(从此人们都叫她王二奶奶),夫妻二人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很美满。但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到三年,丈夫便因痨病去世了。消息传到花花太岁耳中,这恶少就串通官府,诬告王二奶奶因奸谋害本夫。知州王糊涂立即派人将王二奶奶下了大狱,并派人开棺验尸。验尸人接受了恶少的贿赂,谎说死者七窍流血,系服毒身亡。于是,知州王糊涂施以酷刑,逼王二奶奶招供。王二奶奶宁死不屈。黔驴技穷的王糊涂最后在大堂上摆了12盘烧的通红的铁鏊子,威逼王二奶奶。王二奶奶毫无惧色,当场脱下鞋袜,赤脚走上了火红的铁鏊子。一时只见王二奶奶脚下青烟四起,大堂上弥漫着浓重的焦糊人肉的气味。走过这12盘铁鏊子,王二奶奶面色苍白,大骂道:“狗官!你就死了这个心吧!你王二奶奶有骨头,敢再送你一趟,叫你看看!”说完,她又从火鏊子上走了回去。最后她两脚掌的的皮肉全被烤糊,露出了白色的骨头。王糊涂傻了眼,只好命人用大筐将王二奶奶抬进了死牢。时间不长,王二奶奶便惨死在狱中。此语用来形容人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
  
  王佩的粪杈——一火成
  
  打铁匠王佩打粪杈在临清出名。粪杈4根齿,一般铁匠需要三四火才能打成,而王佩打铁火候掌握得好,分齿很快,一火就成。此语用来形容办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临清流传的歇后语版权与免责声明
临清推荐图文
最新分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