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临清信息港(http://www.lq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临清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临清处处是名胜古迹,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2018-08-18 15:29:44
核心提示:  临清信息港编辑部获悉白云苍狗,斗转星移。千年的沧桑为临清这颗运河明珠积淀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滔滔运河水,带走了舟车辐辏
  临清信息港编辑部获悉白云苍狗,斗转星移。千年的沧桑为临清这颗运河明珠积淀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滔滔运河水,带走了舟车辐辏、世事嘈杂,给我们留下了处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因为岁月的雕刻,有的依然屹立在我们面前,有的却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只有在前辈的讲述中,我们才能去凭吊、去想象、去寻觅它们的踪影。然而,发掘这些历史信息,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是我们档案人不懈的追求和职责所在。围绕打造经济文化旅游强市这一工作重心,我们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梳理,发掘历史上的胜景,下面我们跟随《临清文史》第一辑中王洪辰老先生的《临清十六景考述》,来漫游临清这片热土,去接近古人的生活,去感受历史沧桑。
  
  所谓临清十六景,是指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张树梅编纂《临清县志》时,在原来临清十景的基础上加上六景而成。临清十景首见于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王俊编纂的《临清州志》。
  
  临清十景为:
  
  卫浒柳烟 汶水秋帆 官桥晓月 津楼夜雨
  
  南林双桧 东郊春树 土山远眺 平冈积雪
  
  塔岸闻钟 书院荷香
  
  加六景是:
  
  鳌矶凝秀 凤岭钟英 泥寺春晖 古槐荫井
  
  南亭观化 东郊孤松
  
  王洪辰老先生的十六景考述以一首诗结束:
  
  人间传闻若星河,泾渭交流有清浊。
  
  大海捞针凭慧眼,沙里淘金费筛罗。
  
  流光先摄终有益,片石偶舍遗恨多。
  
  纷纭百纳且条理,定语还请智者说。
  
  概临清十六景为古人墨客煮酒论诗、谈文论章之所,或有或无,如今谈起临清景致,还要提到:清真寺 运河钞关
  
  一、卫浒柳烟
  
  卫浒柳烟今景
  
  查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张度纂《临清直隶州志》城区图,原避雨亭西南侧,今先锋大桥南约二里许河套内,有半月形柳行,隐约可见烟柳景象。又查公元1934年版《临清县志》,载有张树梅《游柳树园》诗。其中有“卫浒秋深万木凋,柳园景物倍萧条……浊浪拍天云似幕,回风憾树叶如潮”之句,描绘出当年河坡柳树生长之繁茂,“卫浒柳烟”即指此地。
  
  二、汶水秋帆
  
  鳌头矶前运河之名有四。 ①会通河。元朝翰林学士杨文郁在《会通河记》中说:“……明诏翰林院,其为运河命名,且文其碑,臣等乞赐名会通,……”由此证明“会通河”之名是皇帝批准的。 ②汶水。因运河源于泰安仙台岭,抵徂徕山南与小汶河相汇,经汶上跨南旺湖而北流,故名汶水。 ③闸河。因自南旺湖北流穿过黄河后,地势渐洼至临清降九十尺,必建闸节水。这一段共有闸十七个,故名闸河。 ④运河。元明两代建都北京,官俸兵饷盖向南方供给。因而开河济运,故称运河。后查阅文献,访诸老者,得知往昔每年秋季南粮北调,自三里铺至头闸口,其间停船一百二十八个船队,帆樯林立,昼夜装卸,数月不败。汶水秋帆当指此景。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津浦线通车,漕运停止,此景大煞。
  
  三、官桥晓月
  
  古时卫河上无桥,跨河只靠船只故称津渡。临清城区卫河之上著名渡口有七,而广积桥渡(浮桥)最大。《临清县志》交通类桥梁表中记有“浮桥为临西来城之要津,明弘治时副使陈壁创建。万历时于西岸甃石为纤道。清顺治时州人李际泰募资造舟十二只,又于东岸叠石廿余级。昔日所称官桥晓月即此。乾隆时毁于兵燹”。又云:“广积桥即浮桥口”,据当地群众指点,自竹竿巷西行可直达浮桥口。
  
  四、津楼夜雨
  
  津楼夜雨一景乃是指的古楼,古楼曾名启秀楼,亦名拱极楼,它建在原砖城南门外运河北岸启秀津上(现古楼桥北百米处)。楼两级,高百余尺,为歇山式卷棚顶,飞檐挑角。下有四门,可通车马,北向大街,南门进城,南靠运河。步石级而下可乘舟楫远航。据志书记载,此楼建于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与建砖城同一时期。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由兵备副使聂珙重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毁于战火。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临清知州陈宽又重修。
  
  过去这里为文人墨客游览之处,同时也是监督船艘进出东水门的指挥所,清代江南太仓人、顺治进士王揆有《临清阻泊》诗云:“河渠启闭问官程,闸吏威严阻客行。晓塔晴开蓬外影,夜涛寒上枕边声。”是当时真实写照。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优贡临清人张树梅夜以“舟舶汶河岸,人登启秀楼。津关连夜雨,灯火万家秋。落叶随风下,归云绕槛流”之句,来歌咏古楼景色。
  
  一九六六年因邢台地震影响,楼体倾斜断裂,于次年夏拆毁,物料统归东方红剧院作建筑材料。现今东方红影剧院业已拆做人民购物***所多年,世事沧桑可见一斑。1981年业余文物爱好者殷黎明同志在剧院门口发现埋有明代万历末年临清知州蔡三复重建启秀楼卧碑一通,上刻“启秀津”三字,现嵌于公园大厅基壁之上供游人鉴赏。
  
  五、南林双桧
  
  《临清县志》记载:“土城景岱门外(原东风办事处皮轴厂驻地),清凉寺内有桧枞二株”。又在寺庙类中的表二中,特别注明此树传系汉时种植,旧志所称南林双桧即此,今无存,寺已毁。其碑移至大佛寺(市卫生防疫站驻地)。临清人田雯有诗云:“清凉破寺古佛国,中有双桧幽可探。”清平王贵笙《天宁寺双槐双柏歌》中有“城南有寺曰天宁,殿后双柏何青青……。南林桧后此继起……”之句。从二诗所述足可证明天宁寺双柏与清凉寺双柏绝非一体。但当地流传甚广的是南林双桧就是天宁寺双柏。谈起的人更是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因此略作考述以正道听途说。
  
  六、东郊春树
  
  东郊春树一景见于王俊旧志。其中“春”字应比喻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意,也可视谓妙龄青春。公元1934年版《临清县志》对此景未作交代,却增有东郊孤松一条。这是个疑问。初步设想是否张树梅登纂写县志时考虑到,再沿用旧名已不切合实际,而易名东郊孤松更为明确呢?这样做会使字异音同,容易混淆的“春”“椿”不致误解,以免谬传。这只是推断,至今尚无识者矫正。
  
  七、土山远眺
  
  临清城西部运河东岸有一土岭,南北分若干段,高五六丈,蜿蜒起伏形若腾龙,故名龙山。旧志土山晚眺一景即为此处。昔日山上遍植草木,夏秋间河水涨发,则山水相映,景色诱人,橹声渔歌交响致趣;夕阳西下,登其上,茫茫原野尽收眼底,可以壮豪志,骋胸怀。
  
  据查,龙山乃明代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开运河南支时,积河土而成雏形,其后每年一小开挖,隔年一大疏浚,清除头闸口和二闸口之间的淤泥聚集其上,日积月累,土埠渐高,终于形成了鲁西平原上唯一人造土山,成为临清的游览胜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将地处命名为龙山公园。后在山上南北各建一亭,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加之今年环保意识增强,每年加强绿化,古老的龙山回复了往日郁郁葱葱,林木遮阴的景象。
  
  八、平冈积雪
  
  这一景屡经查访未获结果。惟据聊城谢玉林同志提供线索,乃指沙冈而言,他有何根据尚不可知。后考察得知河洼、土桥一带原为沙河,现实验中学东北有地名曹家冈、郭家冈、薛家冈之说,此地多沙,平冈积雪指此与否?待查。
  
  九、塔岸闻钟
  
  土城北门外三里许卫河套内,有九级八面砖塔,高六十一米,顶形如将军盔,威武壮观。整个基座为砖石木混合结构。门向南开,内有壁道盘旋可上。两层以上为八方设门,四明四暗对称美观。每层密檐宽度为一点五米,下有陶质斗拱及莲花承托。原来各角都有雕刻横木伸出,所系铜铃常在微风中飘动,叮当作响,声震原野,故人赞曰“塔岸闻钟”。后铜铃掉落,景胜不再,进入二十世纪后,政府投入资金重新修缮舍利宝塔,重系铃于塔上,重回胜景。塔内造像多尊,且有《修观世音菩萨宝塔疏》和建塔《募化方》,记载着建塔始末。更有“东兴泰岳”、 “西引太行”和“秀聚中天”石额以显宝塔之峻美。清代顺治年间,有荷兰人仰慕此塔建筑之精巧雄伟,曾莅临摹图绘影而去。
  
  1981年版《中国名胜辞典》以“临清砖塔”列条纳入,并称“省内仅见”。次年秋,古建筑学家路炳杰曾莅临测绘拍照。他鉴定后认为塔中心有通天木柱,即唐代营造方式,又言及此塔顶用油灰拌纸浆混凝而成,此说更值得加以研究。
  
  塔后原有永寿寺,规模宏大,殿宇恢弘。僧众圆寂(去世)后,骨灰暗身份予以安妥。故有墓塔林之称。此塔高耸入云,定是主持僧骨贮藏之所。但亦有传言其内藏有如来佛之舍利子者,实是赴会,不可轻信。
  
  据志书记载,此塔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由万历丙戌科进士、工部尚书、临清市柳佐监修,历九年乃成。底层门楣石额现有“舍利宝塔”四字,由万历己丑科进士、山西按察使、临清人王成德书款为证。
  
  宝塔迄今已四百余年历史,历经多次地震而仍巍然屹立,可见传统技艺之高,对现代建筑大有借鉴之益。
  
  十、书院荷香
  
  书院荷香现址,考棚街,现临清民族实验中学
  
  明清两代实行科举制,以孔庙为学宫,此外另设书院共同育士抡才。临清“清源书院”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由知州马瑛重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毁于战火。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临清升直隶州,在工部营缮司旧址创建考棚(今民族实验中学),其东改建书院。于院中掘池栽莲喻君子廉洁(谐音莲节)习为常事。“书院荷香”指此较可信。
  
  十一、鳌矶凝秀
  
  鳌矶凝秀一景是指现在公园北门鳌头矶建筑群而言。明代永乐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开运河南支时,北支遂废,在两河分叉之处砌以石坝防止冲刷。其坝形如鳌头,原北河上的临清闸(在入卫口处今无存),会通闸(即现在后铺桥址)和南河上的头闸、二闸列其左右为四个鳌足,而广济桥(指卫河上的浮桥,今先锋桥南)拖后,权作鳌尾,致成全鳌概念。明代正德年间,知州马纶因见石坝系鳌形,故题名“鳌头矶”。
  
  现存的鳌头矶建筑群东楼名观音阁,南楼名登瀛楼(俗称望河楼),西殿是吕祖堂,北殿是甘棠祠,(俗称李公祠,李公指的是清代道光年间知州李天赐),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幽静肃穆,是畅游之地,故有鳌矶凝秀之称。明清两代漕运鼎盛,每逢秋季登其上凭栏眺望,可见粮艘云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明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赋七绝两首抒发感受:“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明代著名诗人、后七子之领袖、临清人谢榛借景抒情衷告友人:“摛赋三秋堪寄兴,定交千里见知音。庙廊自合经论远,冠冕谁当雨露深。”此诗更以“鳌头矶下征帆发”为首句,寓意更加隽永。
  
  这里不仅是文人聚会之所,而且是革命者的活动中心。我地下党员丁浩川、李葵元、黑若仙、秦和珍、王笑一、姜辅宸曾借此地创《力报》社,间战委会,宣传抗日,传播马列。
  
  一九七八年此地被列为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名胜一九八一年收入《中国名胜辞典》。近几年来,著名书画家李苦禅、蒋维崧、高启云、李予昂、黑伯龙、弭菊田、张彦青等先后为其题匾作画留念。山东省文联秘书长夏雨厂赋五律一首表示感叹。“欣喜站鳌头,赤子乐悠悠。心欲当年景,诗怀脉脉酬。仰瞻紫燕舞,俯瞰绿波流。云从水中生,我自天空游。”可谓佳作。由著名书法家魏启后手书以赠。如此累累宝藏,使鳌矶凝秀更凝秀,独占更上一层楼。
  
  十二、凤岭钟英
  
  凤岭钟英指的是临清公园西北角上之黄土高岭,形成与龙山一致,属于开运河南支时积土所致。岭呈南北狭长形,高数丈,沿河堤绵亘里许。昔日岭对岸有“卸货口”码头。领下旧有三官庙,规模宏大。清朝康熙帝于1703年来临清时,易庙名为“无为观”,并濡墨作匾。乾隆曾七下江南,路过临清,题榜作联,赋诗泼墨。1765年他为无为观题“福佑津途”作榜,题“双闸节宣资利济,三元调燮协宁居”作联。1770年南巡时自无为观下船乘马由岭上而过,至头闸口下鸡嘴坝复登舟而去。事后,当地文人借此为临清溢美,将此岭命名为“凤凰岭”。张树梅纂《临清县志》时,以凤岭钟英载入史册。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先后撰书《临清叹》、《临清歌》长文两篇,刻石于岭下。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于岭南设体育场,翌年于岭下建进德分会(韩复榘倡办为士绅聚会之所),建五楹二十四柱,歇山式飞檐大厅一座,移鳌头矶前之木牌坊立于对面,使凤凰岭下颇绕古致。新中国建立后,此地辟为人民公园,引南竹雪松、幽兰扶桑植其内,饲养着鹿驼熊狼,繁殖些名鸟珍禽,使园林气氛浓厚,景致亦日臻秀丽。1980年前后,文物工作者相继征集到唐代大理石佛像,吴道子画关公像石刻,明代王朝佐烈士碑,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摹米芾书“宝藏”碑及明清墓志铭数十宗,均置于显豁处,供人鉴赏。目前这里红花绿叶,鸟语花香,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不愧凤岭钟英之佳誉。
  
  十三、泥寺春晖
  
  土城北门里(卫河东)即今盐业公司驻地,原有古刹。传为元时建,名弥陀寺,俗称泥陀寺或驴驮寺。据查,明代礼部尚书、武进人胡濙撰有“敕赐净宁寺碑记”,即指此寺。文中记有“奉钦依准遵盖殿廊庑、山门、方丈、珈蓝、祖师厨厍、僧房,装塑诸佛像,幡花供具……兹此耐西天佛子大国师法子重新盖造,又蒙敕赐名”等等。至今当地人常讲“泥陀寺的佛一千多,一个罗一个,跟活的差不多”。其泥塑栩栩如生,甲于齐鲁。《临清县志》宗教类十九页标明泥寺春晖即此。
  
  十四、古槐荫井
  
  经查访,砖城东门外,林园村东北角上,原张树梅家打谷场边有古槐一株,干高八尺,围长两丈,虬枝蜿蜒,叶遮碧空。荫下有水井,树影倒映睡眠,别有奇致。故曰“古槐荫井”。1959年前后连续遭到雷击,树渐枯。而今水井尚存,但古槐绝迹。幸其后人张旭之应诺另植幼槐一株,树木植否,近况如何,无考证。
  
  十五、南亭观化
  
  运河头闸口北,东夹道街南首偏东,古有大王庙,庙内因开挖运河积土而成埠,高十余丈,方百步余。清朝道光年间于其巅建八角亭一座,名“观化亭”,遂有南亭观化之说。民国十八年(1929年),亭子被拆,土埠被夷为平地,现辟为民宅。
  
  十六 东郊孤松
  
  砖城东门外二里许,现陈坟村东北角有古松一株,高三丈,围长两丈,齐腰处有斑斑突起,状如叠云。树冠形如华盖,树枝似虬龙盘旋。叶有五种形状,即米粒、竹篾、针、刺、喇叭形。五样松因此得名,实为桧柏之属。炎炎夏日坐于荫下顿觉凉爽,风起时尚有松涛谡谡。
  
  据陈氏后代谈,明代永乐年间其先祖任锦衣卫,先祖母自浙江绍兴府北上时,因怀念浮土乡情将五种松树树苗扭成一束插入花盆,随粮船带来临清。成活后,树渐大,遂植于庭院。其先祖母去世后,即移栽于墓旁,以作纪念。日久年深,树自大而人称奇。后人将其列入名胜之一。张树梅赋《东郊孤松》云:“中有长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龙蛇……菀枯不与凡卉并,郁然直上色参天”,寥寥数语,道出其傲骨之风。
  
  一九四三年树内起火,浓烟自树缝冒出,三日不灭,后用黄泥糊严树缝方熄。但此后数年中,其枝叶较前更加茂密。一九六九年树内又起火,竟历时八十余日,仍以前法制熄。据查,两次着火均系儿童钻入树孔燃火烧食而致。近几年来枝叶日渐稀疏,似有干枯之状。雄姿仍吸引不少游人观赏。
  
  十七、清真寺
  
  座落在卫运河东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筑群体总面积1.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由正门班可楼、大殿望月楼、南北讲堂、藏经阁、沐浴房、后门组成,建筑排列对称和谐,美丽壮观。前门牌楼二层三开间,歇山重檐中高旁低,造型庄重灵秀。前后门两方匾额,诚意正心彝伦攸叙,椽木斗拱,格灵门窗。今经修葺,焕然一新,配以新置三洞新门,白石甬道,玉石雕栏,古柏森森,环境优雅别致,赏心悦目。大殿堂正殿三间,抱厦为前,殿前丹墀一方,开阔洁净,四周围以玉石栏杆。殿前庑殿顶,迭梁四梁八柱,空间广阔,透雕精细玲珑别致,具典型明代建筑风格。后殿有三券顶门相通,墙面绘制花鸟图案式壁画,藻井亦为阿拉伯文字相结合式图案,彩绘工整艳丽,变化有致得体。
  
  十八、临清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理关税,下设五处分关,直控督理关税。万历年间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多于京师崇文门税关,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
  
  临清运河钞关为一组建筑群,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四万平方米,厅堂坊舍室四百余间。占地东西长130米 ,南北宽96米 。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建筑大都为硬山建筑,青色灰瓦屋面。
  
  临清信息港撰文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均具重要价值,是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还是明代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多次描写的一处重要史迹。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临清处处是名胜古迹,你知道多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