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临清信息港(http://www.lq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临清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明清时期古临清的桥闸渡口驿站

发布时间:2018-03-28 15:53:53
核心提示:  一、桥、闸    临清信息港获知乾隆《临清州志》卷3,城池志记载,明清时期,临清卫河上有广济桥(系浮桥,明弘治八年(1
  一、桥、闸
  
  临清信息港获知乾隆《临清州志》卷3,城池志记载,明清时期,临清卫河上有广济桥(系浮桥,明弘治八年(1495年),兵备副使陈璧创建)、德绍桥;南支有弘济桥(明成化间巡抚都御史翁世资创建);北支有通济桥(弘治间兵备副使陈璧建)、永济桥(俗名天桥,成化二十年临清知县奚杰建);鳌头矶东有鳌臂桥(康熙间僧人莲峰建);砖城西门广积门外有广积桥(门、桥皆因广积仓名,康熙间改名广济桥);中洲有鹊桥(因禽鸟市场在此而名,排雨水入卫河);其南有狮子桥(明隆庆间州人王勋捐资建)等。以上桥今均不存。
  
  临清运河古桥今存三座,皆位于会通河北支元代运河故道之上,名为问津桥(临清闸)、会通桥(会通闸)、月径桥。临清运河古闸现存两座,一为二闸(砖闸),一为戴闸,戴闸旧属清平县。这些桥闸均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通河流经之地东高西低,为节制水势,控制蓄泄,沿河建闸31座,所以会通河也有“闸河”之称。临清位于会通河与卫河的交汇处,闸坝设施重重。元代在临清境内会通河之上建有临清闸、会通闸、隘船闸等闸座。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月初一日始建入卫口之“临清闸”(问津桥前身),十月二十九日竣工。元贞二年(1296年)建会通闸,两闸相距约1公里,以柱石白灰为底,以临清特有的城砖筑墩,左右延以雁翅,两墩中间开槽嵌入闸板以节蓄泄,引送上下航行之漕船。会通河初开,河道浅窄,水源不足,过往船只众多,元廷下令超过150料的船只不得通航。但豪门大贾常私自加大船载,梁头多超规定,以致船多搁浅,运道阻塞。于是元廷再令于会通河南北两端建沽头、金沟及临清三至“隘船闸”在河中筑起两座隘船石墩,旁修滚水堰以利泄流。三闸相互联运,相互制约,《元史》誉称为“运环闸”,傅泽洪在《行水金鉴》中赘称为“连环闸”。这一措旋使船体的宽度和长度受到限制,维护了会通河正常的船运秩序。临清隘船闸于延祜元年( 1314年)八月十五日在会通河北支入口处修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会通河南支开成,临清隘船闸遂废。明正德年间(1506 -1521年)与万历年间(1572 - 1619年),为了方便原会通河北支两岸的交通,又把临清闸与会通闸借墩筑拱,改建为桥,分别名为问津桥和会通桥。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商人邵以枢又在问津桥与会通桥之间捐资修建了月径桥,俗称“鸽子桥”(因此处系禽鸟贸易市场而得名)。这三座桥仿佛会通河北支的三条玉带,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象,时人便称此三桥为“玉带三桥”。“玉带三桥”均为单拱桥,砖石结构,由桥身、桥墩、雁翅等组成,现保存比较完整。
  
  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会通河南支建闸两座,分别名为南板闸、新开闸,也名板闸、砖闸,俗名头闸、二闸。南板闸“为北接卫河之口。闸河至此,势弱流缓而卫河流浊势盛,故于其间,栉比置闸,以防闸河之北出,又以防卫河之南溢也……漕舟入卫河,始无启闭之阻,安流以达天津矣”此系会通河入卫运河之处,堤坝高峻,卫河水枯期,会通河道高悬于卫河之上,卫河水丰期,浊流常倒灌会通河,泥沙淤塞河道,漕船至头闸口仍有拖坝之险。所谓拖坝,系因会通河南支河底高,卫河水低,“板闸(头闸)口正汶、卫两水交汇之处。每岁三四月间,雨少泉涩。汶水既浅,卫水又消,高下陡势若建瓴。每一启板放船,无几水即尽耗,漕缺陷舟多阻。宜于闸口百丈之外,用椿草设筑土坝一座,中留金门,安置活板,如闸制然。将启板闸,先闭活板,则外有所障,水势稍缓,而于运艘出口易于打放。卫水大发,即从拆卸。亦权宜之要术也”。水少时,船均由坝上拖过,俗谓之拖坝。拖坝之时,用壮夫牵挽,利用坝上滑泥顺势拖过。每次拖坝,漕船折毁者颇多。及至回空,由低而上,牵挽更艰。兵部尚书刘天和、总河万恭、潘季训等对此多有考察,提出治理意见。船工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弧形行船路线,视卫河水流速大小而行,下行放船时不致倾覆,并在河西岸立一“冲我来”石碑,标示出行船方位。现头闸已不复存在,只有二闸(砖闸)保存完好。
  
  京杭运河临清段桥闸,历史久远,保存完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经济、文化、漕运、治水等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治理运河的成功典范是运河变迁的重要佐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二、渡口
  
  康熙《临清州志》卷1,城池志记载,临清城内“渡十有二,三里铺、新开口、窑口、卸货口、榷关前,以上在汶河。真武庙、太平口、广积桥、南湾、狮子桥、南板闸口、南水门外,以上在卫河”。后在汶河上又依桥建设了通济、弘济二渡;乾隆二十二年,临清州人屈彦选等捐资在广积桥渡口之北新修一渡。至清末民初,仍在使用的有南湾渡、广积桥渡(改称“浮桥口”)、屈彦选所捐之渡(改称“下渡口”)、南板闸口渡(改称“三岔河”)、南水门外渡(改称“南水关”)。此外,南湾渡与三岔河渡之间有三元阁渡,下渡口以北有莲花庵、八里圈、张窑、王江等4渡,南水关以南有白塔窑、江村、房村厂、大营、江庄、丰圈、冯圈、尖冢等8渡。临清境内合计渡口18处,其中浮桥口、南湾、三元阁、大营、尖冢、王江等处为大渡。
  
  渡船均系以募款制造。来往行人及自行车、人力车以及卸载货车过河均免费。各种蓄力车、机动车、货车(城内经常往来者除外)则需收费,多少不等。负责摆渡的人员于每年夏、秋两季赴临清各乡敛收小麦、大豆若干,以资日常消费。
  
  三、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明清时期,临清不但是水陆交通枢纽,而且是政令转输要地,达官要员往来频繁。临清虽有数处驿站之设,但往往不敷使用,以致征用民间人夫马匹,官民交病。
  
  临清信息港刊登里甲马驿数处,分布在乡村,主要供应马匹、驴、骡和人夫。清源马驿,址于州署之前,主要传递紧急公文。清源水马驿,在汶河北支南岸,北向,洪武五年(1372年)建立,永乐十三年(1415年)临清知县刘靖增葺,主要供应马匹、水陆人夫,传递紧急公文,接待过往官员。渡口水驿(址于临清城北50里,洪武二十八年建立)、清源驿(址于临清城东南)、清泉水驿(址于临清城南50里清水镇,永乐十二年建立,制如渡口),皆以供应水陆人夫为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明清时期古临清的桥闸渡口驿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