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临清信息港(http://www.lq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临清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临清与北京故宫的砖“缘”

发布时间:2018-01-12 10:01:43
核心提示:  临清信息港今日新闻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北京参观游览故宫、天坛、十三陵等名胜古迹,你都会在建造这些建筑的老城砖上发现临
  临清信息港今日新闻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北京参观游览故宫、天坛、十三陵等名胜古迹,你都会在建造这些建筑的老城砖上发现临清的字样!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皇宫各大殿和紫禁城城墙用砖,以及明代修建的北京十三陵和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等皇陵用砖,绝大部分是山东临清砖。史学界对北京有一个说法,即“漂来的北京城”,历史上京城皇族“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通过大运河从富庶的江南地区“漂”过去的,而其中“住”的主要部分,即营建北京皇城的贡砖,则大都出自临清。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用了十五年时间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苑城池,临清砖官窑业即创设于此时。据《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窑始于“明永乐初”,清代仍延续烧制,一直到清代未年才停烧,前后延续了近500年。明永乐间营建皇宫是和整个国都的建设同时进行的。皇宫用砖与各王府、皇陵、北京城墙以至修建长城所用的砖,主要来自山东、河北和江苏。
  
  明中叶以后,山东临清所产的砖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临清砖。砖窑设在临清的主要原因:其一,临清的“区域性地理优势”。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相当一部分临清贡砖是搭乘漕运船只解运到北京。据《临清州志》记载:明初“临清砖就漕艘搭解,后遂沿及民船装运。今(乾隆五十年前后)仍复漕船运解通州”。砖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后,再从陆路转运到京师。其二、临清的土十分特别。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临清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1米多深后,就会发现红、白、黄相间的“莲花土”。这种“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现在一般砖的硬度是70号,国家文物所曾经用回弹仪对临清舍利宝塔上的临清古砖进行测试,硬度达到20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都大。
  
  据《直隶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官窑在明代“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工部营缮分司,以山东巡抚领之,监办官为东昌府同知,承办官为临清州知州,分管官为临清州吏目:税课局大使,临清仓大使,夏津县巡检,清平县巡检。乾隆五十年(1785年)“专归临清州管理”。
  
  打开临清地图,可以看到运河两岸有东窑、西窑、张窑、陈窑等地名。其实,根据志书记载和实地考察,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计有数百座,都分布在运河沿岸。从临清市西南部约三十里的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再至临清东北部的张家窑,一直延续到临清东南部的河隈张庄,总计长约三、四十公里。其中有的地段砖窑分布特别稠密。例如从东、西吊马桥至东、西白塔窑约十多里长的一段中,有的地方每隔几十步就有一座旧窑址。
  
  时至今日,如果你到运河岸边旧窑址附近的村庄走一走,你会很容易地发现,在很多农民的房基和墙基上,都砌有数量不等的明清代老砖。在戴湾乡河隈张庄村,登上村东边的运河大堤,你会看到堤内河滩上一个个微微隆起的高坎,那都是古砖窑的遗址。许多村民上几代的先人都有“匠籍”,是专为皇家烧砖的窑户,村里现存的古民房不少,仔细观看,能发现不少砌墙的老砖上都有烧制留下的印记。
  
  根据志书记载和实地调查,明清两代,临清东、西吊马桥官窑72座;东、西白塔窑官窑48座;张庄窑、河隈张庄官窑72座。以上共计192座,每个官窑都是2个窑,共计384个窑。
  
  从留下的砖的印记看,当时每座窑上都有窑户、作头和匠人,这就是明代中期以后和整个清代旧砖印字中的三种人。除了这三种人以外,调查资料表明,每个窑上还必须有挖土、推土、筛土、滤泥、制砖坯、装窑、出窑、搬柴、烧窑、担水和在烧成砖上包黄裱纸以及运砖到运河码头的工人。综合起来,明代中叶之后和有清一代,临清砖窑场并有四种人:
  
  “工人”,被窑场雇佣的劳动者;
  
  “匠人”被窑场雇佣的直接从事造砖的劳动者;
  
  “作头”,窑场生产的参加者和生产的直接组织者、指挥者。
  
  “窑户”,它虽然不是窑场及其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但有管理窑场,招雇工人的权力。
  
  据志书记载,当时所有官窑,每一座都划给四十亩地,专供窑户取土、盖窑、堆柴、存放砖坯和成砖之用,按一百九十二座窑计算,占地面积7680亩。如果按每窑生产用工最少50人计算,光纯粹造砖的工人就有9600人,如果再加上其他杂工,数量就更可观了。康熙时客居临清的江南文士袁启旭曾赋诗吟咏当时烧砖的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明、清鼎盛时期,临清当时在运河边烧窑的窑工和各种杂工就达到几十万之众。几十万窑工一起烧窑,那火热繁盛的场景一定让人瞩目。
  
  当时,临清生产的砖,都靠运河运输。起初,砖料运输全靠运河中官民船只带运。其制始于洪武时,当时令各处客船量带沿江烧造官砖,于工部交纳。永乐三年(1405年)规定,船每百料带砖20个,沙砖30个;天顺间,令粮船每只带城砖40个,民船依照梁头,每尺带6个。到嘉靖三年(1524年),规定粮船每只带砖96个,民船每尺带10个。十四年(1535年)更增加到粮船每只带120个,民船每尺带12个之多。官民商船派带砖料是强制性的,如有损失,还要责令带运者赔偿。但是,也有特许免带砖料的。弘治八年(1495年)规定,“一应官民马快运粮等船”均应带砖,惟“荐新进鲜黄船”除外,这是为保障皇帝享用的特例。此外还有雇船带砖的办法。永乐时曾命河南、山东、直隶各处巡抚督金所用军卫、递砖所等,量起人夫,措置车船,由窑运至存放场所,官府给以适当脚价。嘉靖四年(1525年),则命令临清砖料顺带未完者在船运解,其脚价由各司、府、州县摊出,砖料所过地方还要应付夫禀。运砖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运河上运军商民的沉重负担和无法逃脱的额外差役。
  
  同样,造砖也成为临清等地军民的沉重负担。在烧造中,营缮分司官将烧造委诸从吏、军尉。这些人从中刁难窑工,苛索贿赂,以致“估溢而器不精”,“作业剧而费不偿”。因而“公私交病”。另外,烧砖需要用大量的柴薪,这便使临清和附近东昌府所属诸县,柴薪短缺,价格高昂,成为当时军民一大困难。到清末期,由于诸多原因,临清砖窑渐渐萧条了。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文物古迹的陆续修缮和仿古建筑的建设,作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目前,在临清城东东陶屯,作为窑户的后代,掌握着传统制砖工艺的景永祥恢复了古砖生产,其生产的古砖规格大小基本上按照以前北京贡砖的规格,已经用于蓬莱水城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维修,并已通过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督中心的鉴定,从而填补了全省的一项空白。
  
  临清信息港推荐用临清砖修建的北京古建筑大部分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相信,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特殊积淀,临清砖将永远铭刻在历史当中。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临清与北京故宫的砖“缘”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